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11月4日,重慶市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下稱"協會")官方公號發布《2020年重慶小貸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重慶全市共有小貸公司(包括網絡小貸)265家,較年初減少10家;從業人員4269人,較年初下降25.21%。但注冊資本和貸款余額方面,重慶市小貸行業在2020年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注冊資本1107.41億元,較年初增長2.55%;貸款余額1780.8億元,較年初增長12.42%。同時,截至2020年末,重慶市小貸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為9.43%,較年初增長了2.13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披露,重慶市的網絡小貸在2020年度展業中呈現出"本地貸款投放客戶數明顯增長"等三大特點。
具體來看,首先,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7年這十年間,重慶市小貸公司的機構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并于2017年達到287家的峰值。但進入2018年后,重慶市小貸公司的機構數量已持續三年下降(如圖1所示)。
從報告所顯示的新設機構數量看,2009年、2011年與2013年是重慶市小貸公司數量新增較多的年份。其中,2009年新設機構數量最多,超過50家。在連續"沉寂"兩年后,雖然2017年重慶市小貸公司的新設機構數量重新回到兩位數,為16家,但進入2018年以后,三年間,重慶市小貸公司新設機構僅有1家,特別是在2018年和2020年,重慶市未出現新批設機構(如圖1所示)。
其次,從注冊資本統計數據看,截至2020年末,重慶小貸公司注冊資本總額1107.41億元,較年初增長27.53億元(如圖2所示),但增長趨勢放緩。
再次,在注冊資本規模分布上看,報告顯示,重慶市小貸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以上41家,占比15.47%;注冊資本在3億-5億元之間的為65家,占比24.53%;注冊資本在1億-3億元之間的數量最多,為115家,占比也達到43.40%;而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下為44家,占比16.60%。重慶市小貸公司的平均注冊資本為4.18億元,較年初增長6.42%。
國家層面對小貸公司監管規則調整的最新版本,是2020年9月16日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的通知》(即"86號文")。86號文最大調整之處在于,首次從國家層面將小貸公司的杠桿統一增至5倍;但是對地方設立小貸公司(非網絡小貸)的"準入門檻",即注冊資本金,沒有給予明確的金額要求,而將這一規定權限"下放"至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
當前,北京、重慶、深圳以及廣州等國內直轄城市或主要城市,尚未根據銀保監會86號文出臺轄內小貸公司的監管辦法或細則,僅廈門于今年的6月24日正式發布了該市小貸公司的監管辦法,上海則于一個月后的7月28日公示出該市小貸公司監管辦法的征求意見稿。
從已落地的廈門版小貸公司監管辦法看,在廈門設立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金將不低于3億元,且全部為實收貨幣資本。對于初設的小貸公司,這一規定較9年前廈門出臺的《暫行辦法》提升了1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廈門版監管辦法明確的該市小貸公司"3億元注冊資本金"底線,并不包括通過互聯網在注冊地省內或跨省展業的小貸公司(即網絡小貸)。按照去年11月2日銀保監會會同人民銀行等部門起草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省內經營網絡小貸業務的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金將不低于10億元;而跨省經營網絡小貸業務的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金則不低于50億元。廈門版監管辦法也通過《辦法》第19條表示,該市"小貸公司經營網絡小貸業務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批準程序"。
回到重慶,該市金融監管局監管一處也曾對轄內小貸公司2020年的數據有過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末,重慶市共有小貸公司265家;其中有50家為開展網絡貸款業務的小貸公司。名單中包括螞蟻、蘇寧、海爾、小米、度小滿、京東、神州數碼(15.290, 0.00, 0.00%)、拉卡拉(24.040, 0.00, 0.00%)、瓜子二手車、永輝超市(4.170, 0.00, 0.00%)、美團、萬達、分眾傳媒(7.760, 0.00, 0.00%)、美的旗下的一家或多家小貸公司,均為在重慶注冊的網絡小貸公司。樂視旗下小貸公司等3家,被重慶市金融監管局暫停開展網絡貸款業務。
當前,銀保監會對小貸等"7+4"類地方金融機構,在監管導向上主要強調服務本地、深耕本地市場。記者注意到,重慶市網絡小貸在2020年度展業中呈現出這一特點。
報告披露,重慶市網絡小貸在2020年中"對本地貸款投放客戶數明顯增長"。渝籍網絡小貸"對重慶客戶的本年累計發放貸款992.92億元,同比增長5.99%;保有貸款客戶483.57萬戶,同比增長21.32%。"
除此之外,"支農支小服務能力"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力度"均大幅提升,成為重慶市網絡小貸2020年度展業的另外兩大特點。
同時,報告也對影響小貸公司(包括網絡小貸)發展的四大行業內在因素進行總結:
一是偏離主業,貪大求快。部分小貸公司違背小額分散原則,背離民資服務小微、三農初衷,將主要資本投向房地產開發、"兩高一剩"和"個人消費"等高投入、高風險領域,導致貸款集中度過高,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二是急功近利,影響聲譽。小貸傳統信貸產品常用的"借助高利率產品去覆蓋逆向選擇中的客戶高風險"的風控方式,在經濟增速下行、償債能力減弱、利率受限的大背景下,已難以為繼;也不適應國家普惠金融戰略發展要求。加之部分機構涉嫌違規經營、消費者投訴劇增等問題的曝光,較大損害了小貸行業的聲譽與品牌形象。
三是盲目跟風,忽視風險。部分小貸公司盲目跟風頭部互聯網平臺與行業龍頭的商業創新模式,忽視創新背后的金融風險與需承擔的社會責任,導致花費大氣力開發出來的金融產品存在誘導不成熟客群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攀比消費、投機消費等問題;而與中介渠道的合作過程中又可能面臨涉嫌"套路"的危險。
四是創新不足,缺乏信用。部分小貸公司轉型步伐緩慢,缺乏金融科技手段,不重視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的接入與使用,導致營銷成本、風控成本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防范客戶違約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