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恰逢網絡小貸"最嚴"監管一周年。
去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發布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從資本金、杠桿率、出資比例、授信余額等關鍵指標對網絡小貸行業進行了政策監管。
《辦法》發布后,行業機構紛紛著手"擁抱監管"。那么,這一年來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在哪里?中國網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與調查。
調整期、規范期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看來,《辦法》發布的這一年尚且屬于規范期、調整期。"大家都在根據《辦法》對之前的存量業務進行調整和規范。"他表示。
而過去一年行業最大的調整動作,就是增資。為了達到"注冊資本不低于10億元,跨省公司不低于50億元"的要求,行業中掀起了一輪"增資潮"。
2021年4月,騰訊旗下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從25億元增至50億元;6月,字節跳動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從30億元增至50億元;8月,重慶美團三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至50億元。
增資既是為了滿足"跨省經營"的條件,也是為了實現"降杠桿"。整個征求意見稿中,被認為殺傷力最大一條是: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這無疑大大壓縮了頭部平臺的規模和利潤空間。過去以小比例自有出資撬動杠桿擴大聯合貸款規模的行為被強有力的約束,部分大平臺便將消費金融業務轉移至消費金融公司牌照旗下。
機構洗牌加。喝跽叱銮
《辦法》的發布,直接考驗機構的資本實力。中國小微信貸機構業務創新合作聯盟發起人嵇少峰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網絡小貸在省內展業沒有意義,能拿出50億元資本金的企業就那幾家。絕大多數小貸的問題是融不到資,不要講5倍杠桿,ABS更是天方夜譚。"
強監管下,實力較弱的小貸公司出清。
10月26日,央行發布了《2021年三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566家,相較去年同期銳減661家。
蘇寧金融研究院孫楊分析認為,全國小貸公司數量不斷下跌是嚴格監管的必然結果。"成本已經很高了,如果你沒什么實際的業務開展,監管不會允許你持有牌照空轉了。"孫楊表示。
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薛洪言形容為"網絡小貸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中小機構式微,頭部機構"剩者為王"。
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在尹振濤看來,網絡小貸的監管,是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21年9 月30 日,央行發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將征信的定義延伸到助貸業務。這些都意味著針對網絡小貸的監管會越來越完善。
強監管之下,網絡小貸乃至小貸行業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辦法》的發布是希望通過規范網絡小貸業務經營行為,引導小貸公司回歸小額貸款本質并提升服務能力,在防范風險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具體而言,孫楊就認為,《辦法》中聯對合貸款出資比例的限制,于省級行政區域內部經營的中小網絡小貸公司是利好的。
"這些機構做消費貸款的量很少,是服務最末端小微企業的主力軍,隨著大型網絡小貸公司的業務量的壓降,銀行機構的資金開始轉移到區域內經營的中小網絡小貸公司,支持他們更好的服務小微企業,進一步降低了他們的資金成本。"他表示。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小貸公司后續發展要主動加深和實體經濟場景平臺的融合,主動去批量獲客;同時搭建線上化的貸款全流程系統,加強進件、審核、放款、貸后管理的全線上化;此外,還可抱團去建設金融科技,如風控平臺、云計算平臺,充分發揮資源的效益。
薛洪言也表示,金融發展呈周期波動。只要業務根基還在,未來的機會就是層出不窮的。